日期:2025-07-30 08:44:18
新春以来,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。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,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,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。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,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、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。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,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。那么,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,会有怎样的效果?为此,文化视界网&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“DeepSeek谈艺”栏目,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,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。
——编者按
李津的画笔一落,总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。他不绘高不可攀的传奇,只将目光锚定在寻常巷陌的餐桌、屋檐下的闲谈、市井里的嬉笑怒骂。那些鼓腹的食客、酣睡的人们、忙碌的庖厨……在他的水墨里活成了一团蒸腾的热气,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能伸手摸到的生活肌理。
他的笔墨是带着“俗味”的。线条从不追求剑拔弩张的挺拔,反倒像刚出锅的面条,软滑里裹着酱汁的黏连,在宣纸上漫漶出自然的晕染。淡墨扫过衣纹,像随手揉皱的棉纸,却在转折处藏着笔锋的韧劲,恰如市井百姓的日子——看似松弛随性实配网配资,实则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藏着不折的筋骨。墨色的浓淡总跟着情绪走,笑纹里用重墨点染,像浸了酱油的渍痕;酣醉时的眉眼用淡墨晕开,又似蒙了层薄纱的月光,让每一笔都沾着人间的气息。
他画的人,都带着点“不体面”的生动。没有刻意收束的体态,没有精心修饰的仪容,嘴角挂着酒渍或饭粒,眼神却亮得像星子。这些人不是舞台上的角色,而是胡同里下棋的大爷、菜市场挑拣蔬菜的大妈、夜市摊前的年轻人——他们的脸上刻着生活的褶皱,却从不让这褶皱变成枷锁。李津总能抓住那一瞬间的松弛:或许是举杯时手腕的微颤,或许是大笑时牵动的鼻纹,或许是吃饱后往椅背上一靠的慵懒,这些不完美的瞬间,反倒比精心雕琢的姿态更接近生命的本真。
这份对“俗”的执着,始终牵着传统文化的根。他画里的八仙桌、蓝布衫……都是从千年画脉里长出来的基因,却被注入了当代的呼吸。传统文人画避之不及的“烟火气”,在他这里成了精神的锚点:案头的醋瓶挨着古籍,竹椅上的老人刷着手机,粗瓷碗里盛着的不仅是饭菜,更是从《清明上河图》流淌至今的市井基因。他从不用笔墨制造新旧的对立,反倒让水墨的氤氲像层薄纱,把传统的骨与当代的身裹成一团暖乎乎的生气,就像老茶馆里突然响起的流行歌,冲突里藏着生生不息的包容。
李津的画从不说教,却总在眉眼间藏着对生活的体谅。当我们在他的画前看见那些油亮的唇、汗湿的额、笑出褶的脸,会忽然懂了:所谓“好好生活”,从不是追求滤镜里的精致,而是在油腻里尝出香,在狼狈里品出甜,在喧闹里找到安稳。他用画笔剖开生活的肌理,告诉我们:认真对待一顿饭的咸淡,其实是在认真对待生命里每一个具体的瞬间;接纳一个人的不完美,其实是在接纳自己与世界和解的可能。
如今的艺术场域里,太多人追逐宏大与抽象,李津却始终守着一方小小的人间。他的画像一扇窗,让我们看见那些被精致主义过滤掉的真实:菜香里的争吵,酒酣后的真言,皱纹里的温柔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笔墨,其实是在提醒我们:与生活“肌肤相亲”的勇气,才是对抗虚无最实在的底气。
看李津的画,像在巷口撞见一场寻常家宴,晚风卷着菜香过来,有人拍着大腿笑,有人红着眼眶聊,有人醉倒在月光里。这时忽然明白,艺术的意义从不是制造距离,而是让我们在最平凡的日子里,重新触摸到自己正在热烈活着的证据。
(文/DeepSeek)
艺术家简介
鲁虹
李津,1958年生于天津,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,现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。2013年被AAC艺术中国评为年度水墨艺术家。2014年被权威艺术杂志《艺术财经》艺术权力榜评为年度艺术家。2015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“无名者的生活——李津三十年”。作品被波士顿美术馆、西雅图美术馆、中国美术馆、香港艺术馆等机构收藏。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