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21 09:00:16
九融配资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媛媛
在成为一名记者之前,我做了4年中非影视文化交流工作。2019年5月底,刚满26岁的我独自一人乘坐了20多个小时的国际航班,跨越了1万1千多公里,去到了尼日利亚拉格斯。
我记得那天从拉各斯机场去往住处的路上很堵,区区20公里,却用了一个多小时。司机告诉我,在拉各斯,堵车是常态。
虽然舟车劳顿,但是一想到我即将把中国动画片《熊出没》带到尼日利亚最大的影院,陪当地的孩子一起过儿童节,我的内心就充满了动力与自豪。
经过一周的筹备,儿童节当天,整个放映厅爆满,甚至连过道的台阶上都坐满了孩子。他们大的有10-12岁,最小的一个小观众只有41天。那天,我的心都被孩子们的笑声填满了,但这种满足只能默默藏在我自己的心底。
4年后的2023年,我加入了报社,成为了一名记者。非洲带给我的感动,让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讲给大家听。也是这一年,我听到了一个令我兴奋的消息——曾经拥堵不堪的尼日利亚,如今交通大大改善,因为那里有了轻轨。作为非洲第一条跨海铁路,这条轻轨是中国人建造的。
缘分就在冥冥之中。今年初,我所在的团队开设“扬帆‘企’航”栏目,记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灼灼微光。征稿发出后,我有幸采访到了拉各斯轻轨上的奋斗者们。那天,我用了4个小时,与几位项目上的中外青年进行了深入交谈。期间,我的眼角不止一次湿润。
李国忠是2009第一批加入项目的人。他曾头顶非洲大地40多摄氏度的烈日高温,带领勘测人员3个月完成960公里既有线勘测;也曾带领考察组穿过武装劫匪活动猖獗的地区九融配资,进行沿海铁路考察。
我曾亲历那片土地的酷热,深知那种“蒸桑拿”般的煎熬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户外作业是何等艰辛,而李国忠一干就是14年。这14年里,他与家人两地分居,错过了许多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,但他从不后悔。他说,他们的目标是给尼日利亚留下“一支带不走的工程队”,以1个中国组长带3至6个当地工人的模式,让当地百姓掌握技术,实现长远发展。
另一位采访对象玛维斯是土生土长的尼日利亚人。他告诉我,这条轻轨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。以前,他每天上班要花两个小时,如今坐轻轨只需要半小时。而这一切便利的代价,仅需750奈拉——约合人民币3.5元。他感慨道:“这就是3.5元的中国速度!”
在这个项目中,一名叫因卡的尼日利亚籍员工从青年走到了中年,也从一名司机成长为项目管理者。他告诉我,中国同事是他生命中的贵人。有一次,他的女儿失踪了,中方人员自发筹钱帮他找到了女儿。他坚定地告诉我:“中方人员永远是我的朋友,我愿意在项目上干到开不动车为止。”
今年,同样是在尼日利亚,一档类似中国《非诚勿扰》的相亲节目引起关注。4年前,我,一位中国青年将《熊出没》带到了非洲,而此次将《非诚勿扰》引入尼日利亚的,是一名尼日利亚青年,叫钱多多。他曾在中国因录制《非正式会谈》而成名。
2019年,钱多多从中国回到尼日利亚,进军“瑙莱坞”。类似于好莱坞,瑙莱坞是尼日利亚的电影梦工厂。我去尼日利亚的时候,还有幸参观过拍摄现场。在那里,大约四五天就可以拍完一部电影。虽然很多“五毛特效”看起来稍显粗糙,但本土的剧情很受当地人喜爱。
而钱多多作为制片人,正在努力将中国元素融入瑙莱坞。他告诉我:“当中国的标准化制作遇见非洲的本地化叙事,或许能催生一种全新的文化产品。”
尼日利亚版《非诚勿扰》应运而生。钱多多特地从中国定制了12枚求婚戒指,还请了来自中尼两国的“爱情顾问”,很好地诠释了中尼文化的碰撞。他告诉我,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完成一部中尼合拍的电影,将两国的友谊讲给更多人听。听到这里,我的内心充满共鸣。虽然我们国籍不同,但作为青年,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尼友好的故事。
而我与非洲的情缘,不止于尼日利亚。
2018年,我在加纳时,当地还没有网购。而如今,我的采访对象80后青年杨秀波在那搭建了电商平台,将便宜送到偏远地区百姓的家门口。他坦言:“我从小家境不错,不缺钱。我没想过在非洲发财,只是想让当地生活得更好。”
2019年,我在肯尼亚时,发现当地摩托车维修既麻烦又昂贵。而如今,我的采访对象90后青年李果给这里带来了便宜的摩托车零部件,让百姓修得起、修得好摩托车。
在贝宁,我的采访对象,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项目组组长首小勇,用项目剩余材料为当地只能在草地上踢球的百姓搭建了一个足球场,还将贵州村超引入贝宁,圆了他们的足球梦。这篇故事被中国驻贝宁大使馆转发。首小勇告诉我,今年他争取把贝宁球队请到贵州,来一场国际友谊赛。我也期待着后续的报道。
我常常想,中非友谊的这条路,叫“一带一路”;而中非青年共同书写的这些故事,叫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通过一次次采访,我意识到,除了宏大的叙事,这些暖心的小故事,也能打动人心。所谓的国际传播,其实不需要我们生硬地去说中国多么好,一个个采访对象的真情流露,足以说明这一切。
如今,我参与搭建报社海媒平台,让我能够将这些故事讲给全世界听。不少故事得到外国朋友的点赞。我更加明白,对真善美的追求,本就是全球共同的精神基因。
我学新闻传播出身,而命运安排我深耕非洲4年后才成为记者,或许是想让我先用心去感受、去沉淀,再用笔尖去记录、去讲述。感谢记者这个身份,给予了我用文字实现梦想的无限可能!未来,我想去的地方、想讲的故事,可能会超越非洲,遍及所有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。 我也将继续聆听、持续记录,和更多的采访对象一起,擦亮这张彰显大国担当的“中国名片”!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九融配资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